三峡大坝发现100斤重的鱤鱼,常被视为淡水的害鱼,是否人工投放-环球聚焦
来源:旅行密码屋    时间:2023-07-03 09:57:57

在三峡大发现了大量的鲢鳙鱼群,还存在百斤的鱤鱼,鲢鱼和鳙鱼比较常见,但是鱤鱼的出现,还是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中华烹饪古籍经典》中记载:“鱤鱼味甘,性平。吞喝同类,池中有此,不能畜鱼。”鱤鱼视淡水鱼中的王中王,生性凶猛,动作敏捷,常常攻击其周围的鱼类,甚至还能吞下比自己嘴大的鱼类。常常被视为淡水养殖的害鱼。那么为什么三峡大坝会出现多样化的鱼群,鱤鱼的出现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呢?


【资料图】

为什么会出现多样化的鱼群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其中我们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就是三峡库区了,自从决定建立三峡大坝,移民工程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前进,三峡库区提出了四大核心主题任务,其中,移民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敏感问题,也是被公认的两大世界级难题。

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对于三峡库区四大核心任务和两大难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观点,国家经过反复地研究和斟酌,为了加强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进行库区两岸功能划分。对长江中上游各个支流和不同蓄水点的形态范围、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分出库区功能区,作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依据,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加大对重污染企业防治和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根据《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在批件环节紧紧把住关口,任何有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化工、造纸、石化、冶金等企业禁止在库区建厂,同时积极寻找并推进库区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摩托、化工、汽车、轻纺、食品、医药和建材等产业,对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限制其发展,推进库区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防止水土流失,库区两岸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三峡地区的天然林和发育较好的次生林加大了重视和保护力度,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好库区两岸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在三峡库区及其主要次级河流两岸严格控制经营性养殖规模,建立畜禽集中养殖和经营的场所,鼓励养殖户保持适度规模,不要盲目扩大,这样既可以专业化养殖,也可以对养殖产生的粪便垃圾集中处理,变废为宝,推广有机肥,减少和合理使用化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积极推动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治理。在库区建立船舶污染物防治的基础设施,并且加强对船舶污染物的治理研究,严防死守可能污染水域得石油和化学危险品泄漏,并且国家于2018年4月出台了《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针对船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可能发生的船舶污染事故也提前进行了应急处置措施的考虑,并对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让船舶的污染排放和治理、应急的处置等有法可依。

动物保护政策的不断推进,生态的多样性。在动植物种类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现已查明,三峡库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种。

长江流域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珍稀动物就属中华鲟了,这种大型的江河洄游性鱼类,有“活化石”之称,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它的物种是目前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宜昌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开展中华鲸的人工繁殖和保护工作。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华鲸研究所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成熟的鲸鱼人工繁殖技术,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幼苗放流,使其回归大自然。

20多年来,中华鲲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鲲481万尾,放流胭脂鱼3.6万尾,流放史氏鲟30余万尾。

长江流域实行禁渔政策。2002年起,农业部开始在长江中下游试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政策。2003年起,长江流域10个省(区、市),8100多千米江段开始全面实施禁渔期。

禁渔范围为鄱阳湖区、洞庭湖区及云南省德钦县以下至长江口的长江干流、部分一级支流区域。在禁渔期内,只能捕捞专项管理的长江刀鱼和凤尾鱼,其他所有鱼类的捕捞作业都是全面禁止的。

经过20多年禁渔政策的实施,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监测报告,禁渔之后,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趋于好转,出现了像上文中提到的鲢鳙、鱤鱼等鱼类,且长江各段的渔业资源也相对平稳,开禁后,捕鱼数量也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国家也在长江流域的各个江段都进行了物种监测点的布控,通过监测,发现长江流域的物种较为稳定,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这一套国家政策组合拳打下来,三峡大坝下出现多种类鱼群也就顺利成章了,这也是国家生态治理成果的展现。

是否需要人工干预

因为鱤鱼生性凶猛,以鱼为食,对经济鱼类的养殖危害较大,三峡大坝下出现百余斤的鱤鱼是否会影响长江流域的鱼类多样化?是否需要人工干预,成为近期专家们讨论的焦点。要判断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就不得不了解清楚鱤鱼的生活习性。

鱤鱼一般生活于水的中上游,为江河半洄游性鱼类,动作敏捷.游泳迅猛,常攻击追捕其他鱼类,是一种大型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其鱼苗在卵黄囊消化后,就开始吞食其它鱼苗。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中,能起到淘汰病、弱和抑制小杂鱼类的作用。

鱤鱼的繁殖习性与四大家鱼相似,产漂流性卵,水温20~27℃时产卵最盛,胚胎在顺水漂流中发育,生长迅速,一般生长3至4年可成年,成年后鱤鱼身体最长可以达到2米,体重可以达到120斤。

一般来说,5-6月为鱤鱼繁殖季节,鱤鱼在逆流中产卵后,幼鱼从卵中孵化,河游入主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长大。等到秋末冬初,鱤鱼的幼鱼和成鱼又会洄流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过冬。鱤鱼的年龄可用耳石进行推算。

鱤鱼在我国各大水系皆有分布,自然资源原本相当可观,但是近几年来其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目前,除长江及与长江直接相通的湖泊中尚可捕捉到鱤鱼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江河、湖泊已难觅鱤鱼踪迹。鱤鱼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濒危及受威胁水生物种名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鱤鱼以捕食周围鱼类为生,对养殖业造成了一定损失.故常被视为“害鱼”而被清除 ;其次,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

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已造成水文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致使鱤鱼栖息地环境遭受污染.导致鱤鱼自然资源的下降:最后,鱤鱼肉质鲜美少刺.所以一向被视为大型高档淡水经济鱼类。其肉可入药,鲜用,味甘;性溢;无毒,具有暖中、益;胃、止呕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加大,价格上涨,导致大肆捕捞,致使鱤鱼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因此现阶段,三峡大坝下出现百余斤的鱤鱼说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开始出现,鱤鱼的出现也是生态环境优胜劣汰的体现,淘汰的是一部分病残、弱小的鱼类,无需人工干预,就像狼与羊的关系一样,如果狼少了,草原可能也会被羊群吃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自然万物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在运行,保持生态的平衡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